《黃山奇石》評課記錄

薄艷艷點評:

《黃山奇石》一課,作者用凝練的語言介紹了黃山石的奇趣,情感充沛,是一篇

極好的帶領感悟祖國壯美河山的文章。曾制作了幻燈片來刺激學生感官,激發學

生熱情,課堂效果非常顯著,突出了教學特色。曾老師教學體現了教學思想正,

教學方法活,語言訓練實等特點,反映在:

第一、重視自學能力培養。從小嚴格訓練,狠抓閱讀能力的培養,在掌握學習內

容的同時指導學生領悟學習方法。

第二、引導學生把閱讀過程真正變成主動探索的過程,將感知性語言訓練、理解

性語言訓練、運用性語言訓練有機結合,訓練非常落實;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

了思維。

第三、第三,重視良好學習慣的訓練,如認真讀書,邊讀邊想的習慣,質疑問難

的習慣等。

另外,針對學生實際,各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檢查,使學生會學、樂學,將感知性

語言訓練、理解性語言訓練、運用性語言訓練、熟記性語言訓練結合起來,促進

語言發展,培養觀察能力、新聞記者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。

沙蓉點評:

本節課教師在教學中,

1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,通過讓學生動手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描寫“迎

客松”、“陪客松”、“送客松”的句子來體現。

2、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旋律,學生入境入情的朗誦,渲染了氣氛,通過對“迎客

松”“陪客松”“送客松”的研讀,使學生體會到黃山奇松奇在姿態,奇在生長

環境,奇在生命力。

3、多媒體的運用出示的恰到好處,本節課先出示段落片段,讓學生閱讀理解。

通過讀,來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。然后再出示圖,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,這樣

做可以不分散學生注意力,集中精力先讀文再看圖,達到雙倍的效力。

不足之處:1、板書的設計應該在明了些、精確些。

2、學習“迎客松”“陪客松”“送客松”的段落時,應逐一出示圖,進行形狀

的比較學習,來理解名字的來歷。(龔海燕)

韓照玉點評:

在《黃山奇石》一課的教學過程中,張老師視“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”遵循學

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,創造性地使用教學策略,注重教學技巧的運

用。達到了“眼中有生──趣更濃”的教學效果。

在張老師的課堂上,單調的識字過程變成了助人為樂的游戲活動:“看,調皮的

生字娃娃藏到信封中了,同位合作幫生字媽媽把它們逐一找出來。”“瞧,這一

組找得最快,這是為什么呢?請你們給大家介紹一下,你們是怎樣找的?”教師

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,讓生生之間互動起來。當全班學生一個不少地將注意力集

中到了識字活動中之后,楊老師創造了更多讓學生主體參與的學習機會:“誰也

來叫叫生字寶寶的名字?”“同位互相叫一叫。”“生字如果藏在文章中你還能

認出它們嗎?”

為了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通過充分感悟石之趣,感受黃山之秀麗神奇,進而激發

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。楊老師引導學生由“尤其是那些怪石,有趣極了。”

這一中心句設問探究,采用了讀、畫、演、說、比等形式,輔以電教媒體的恰當

使用,和學生一起重點研讀了2~5自然段。學生在多感官的學習活動中始終保

持著旺盛的求知欲,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中。因為他們在楊老師設計的,淡

化了的教的痕跡的學習活動中,感悟到了文中所蘊含的情趣,被文中描寫的奇形

怪狀的黃山之石吸引住了。這里有神奇的“仙桃石”,有趣的“猴子觀海”“仙

人指路”,富有變化之奇的“金雞叫天都”,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怪石,景色之秀

麗神奇令人目不暇接。

“特定的教學情境中的問題因素、情感因素和認知建構水平,它們是情趣教學的

內在決定因素。”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,張老師在執教《黃山奇石》一課時,自

始至終將教學活動定位在三個緯度上,也就是說將三個緯度的目標看作一個整

體,并用這一整體目標作為一把尺子調控教學過程、衡量教學效果,反思教學行

為。

例如“陡峭”一詞的理解過程,張老師在學生讀文畫句、說奇特、觀錄像、情感

朗讀一系列活動之后,與學生做了以下交流“‘猴子觀海’這么奇特有趣,老師

想把它畫下來,你們說應該畫在哪座山峰上呢?”學生指出,應畫在那座高而且

直的山峰上,因為文中說的是“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。”老師充滿喜

悅地肯定了這位學生的發言:“瞧他多會讀書呀,讀得既認真又仔細。”“猴子

兩手抱著腿,蹲在這樣一座陡峭的山峰上,望著翻滾的云海多有趣呀!”從這一

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,三個緯度目標的整體效果。這里既有對“陡峭”一詞的理

解,也有借助圖畫理解詞語這一方法的滲透,還有理解過程的體現,更有對讀書

態度的評價。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,扎扎實實地掌握了雙基,加

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,同時獲得了思想啟迪,享受了審美樂趣。

再如,上面提到的識字過程,感悟石之趣的過程無不體現了情趣教學的精髓。在

趣味中獲知,在求知中得趣,達到教與學的和諧,情與知的統一,使三個緯度的

目標得到真正落實,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,凸顯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