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海網6月12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在年初公布的《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》中,記者注意到,新增的25個項目中,不少是市民再熟悉不過的技藝,當然也有許多令人驚嘆的絕技。

展示榕樹的千姿百態閩派盆景技藝:

閩派盆景始于南宋,鼎盛于明、清,是中國盆景傳統流派之一。閩派盆景的主角是榕樹,其生長過程中帶來的不確定性給閩派盆景技藝帶來了挑戰,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為了一件作品,傳承人們有時需等上幾年甚至幾十年。

柯成昆與謝克英歷經幾十年共同打造的巨型紅榕。

傳承人柯成昆是閩派盆景技藝的代表,師從著名盆景藝術家耐翁。近幾年,柯成昆在榕樹盆景創作的技法中引進了松柏的創作技藝,還增加了鋁絲纏繞和噴漆等技藝,豐富了閩派盆景形態和內容。

廈門微雕:

小世界里有大乾坤

您見過停在大米上的奔馳車嗎?您見過比大米還小的鋼筆嗎?非遺里有!

在《大米上面跑奔馳》中,一塊米粒形狀大小的白色壽山石上“停”著一輛黑色奔馳車。透過高倍放大鏡觀察,車上的雨刮器、方向盤等纖毫畢現。而《鋼筆》取材于微型壽山石,筆身、筆帽等清晰可見。這兩件作品均出自廈門微雕傳承人許通海之手。

許通海介紹,微雕是一種以刀代筆、以精小細微為特征的技藝,有著“塔尖藝術”“東方一絕”之稱。廈門擁有全球最大的微雕藝術園———君巍藝術園,里面珍藏著上萬件“中國國石”壽山石及九龍璧奇石微雕藝術精品。

剪瓷雕:

呈現一出“厝頂大戲”

色彩斑斕、造型各異的厝頂是閩南的一道亮麗風景。這得益于剪瓷雕技藝。剪瓷如剪紙,是剪瓷雕傳承人的拿手功夫。一堆瓷器轉眼間就能在他們手下變成形形色色的碎片,再經組合,便是閩南厝頂的“一出大戲”———人物、花卉、山水等躍然呈現。

剪瓷雕傳承人陳勁奮。

剪瓷雕在古建筑方面的運用非常廣泛,通常用來裝飾寺廟宮觀、仿古建筑、園林建筑等建筑物的屋脊翹角、壁畫。

傳承人陳勁奮介紹,剪瓷雕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剪出匠人心中的瓷片,對下手輕重十分考究。

閩南美食:

人們舌尖上的古早味

“吃貨們”很容易從項目名錄中發現炸棗、封肉等閩南美食。這些美食的制作過程繁瑣、嚴格,但它代代傳承、魅力無窮。比如,地瓜、糯米粉、芝麻餡或花生餡,經浸泡、舂米、篩粉、拌糖、揉團、搓棗、油炸等幾十道工藝后,便成為廈門人心中的古早味———炸棗。

同安炸棗。 何東方 攝

封肉則是同安、翔安的名菜。相傳,同安封肉是為紀念王審知被敕封為“閩王”而創制的菜肴。其用整塊的肉配上香菇、蝦米等佐料裝進盆中,加蓋入籠蒸熟,上桌后才能掀蓋。

用柴燒大缸制作的同安封肉更為原汁原味。 何東方 攝

面線也是廈門人餐桌上的常客,其中的9道工序缺一不可,全憑傳承人的經驗判斷。

龍眼干烘焙如今雖有機器助陣,但運用古法炭火烘焙出的龍眼干總有機器烘焙難以企及的那抹滋味。這項技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,共有13道工序,烘焙出的龍眼干色澤光鮮、味道香甜、口感上乘。